亚洲太平洋研究所
本所首页|本所简介|研究团队|本所动态|科研成果|留言薄
最新动态
· 亚太所所长杨鲁慧参加“东北亚...
· 亚太所钟诚副所长、法帅副教授...
· 《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
· 亚太研究所举办“社科与人文”...
· 山东大学亚太研究所举办“社科...
· 山东大学亚太研究所与上海合作...
· 山东大学与日本山口大学共同举...
· 亚太所所长杨鲁慧参加第十一届...
· 山东大学亚太研究所成功举办“...
· 亚太所召开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组...
学术活动
您的位置: 本所首页>>学术活动>>正文
中国亚太学会东北亚研究会2020年年会在长春成功召开
2020-12-02 15:50  



由中国亚太学会东北亚研究会主办、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承办的中国亚太学会东北亚研究会2020年年会暨“后疫情时代东北亚区域合作的现状及前景”研讨会于2020年11月28日在长春成功召开。来自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院、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延边大学、辽宁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以及吉林大学等高校院所的近5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大会以“后疫情时代东北亚区域合作的现状及前景”为主题,分设东北亚大国关系与地区安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与自贸区建设以及东北亚人文社会交流与互信构建三个议题。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副院长于海洋教授主持开幕式,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人才工作办公室主任姚毓春教授致开幕辞,吉林大学行政学院院长张贤明教授代表学院致欢迎辞,中国亚太学会东北亚研究会会长、山东大学亚太研究所所长杨鲁慧教授发表致辞与感谢


上午的大会主旨演讲由东北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院长姜文学教授主持,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山东大学人文社科一级教授、中国亚太学会东北亚研究会学术顾问张蕴岭教授,外交学院原院长、中国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会委员、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东亚思想库网络中国国家协调员、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理事秦亚青教授,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刘雪莲教授先后发表了精彩演讲。

张蕴岭教授指出,东北亚面对“百年大变局”,需要解决三个问题:疫情与后疫情的问题,权势的转移问题,以及东北亚的走向问题。因为过去全球化中,国家几乎很少考虑安全问题优先考虑的是效率问题,最少的限制,最大限度的开放,那么国家企业个人都不同程度地获得了收益但是突然疫情来之后,大家都在重新思考开放下造成的安全问题,比如因国际分工形成的国际供应链supply chain)就因为疫情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像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在疫情中发现了自身“空心化”的问题,如医疗材料涉及到国家根本利益的东西,高度依赖少数国家外部供给(如中国)。这种因国力衰弱而形成的权势转移现状,美国自然是不愿意面对的,然而权势由一个单一国家转向另一个单一个国家去控制世界的时代已经不会再出现,对此中国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国家利益、国际影响力导向力,是在多个层次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的,而不是仅仅某一个方面,不要盲目“争先”。 因此未来中国如何走出东北亚困局,关键在于安全性的构建,即积极与周边国家开展合作,建设卫生、发展、安全领域的“命运共同体”而非空谈倡议,发挥自身的自主性。


秦亚青教授就全球安全的变化与东北亚安全的走势犀利发问:新冠疫情的蔓延是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领域的重大威胁,本应成为国际合作的绝佳平台,但事实上疫情不但没有成为合作机遇,而且成为了大国竞争的角斗场?对此,他提出了“安全文化”这一概念,即指一个社群成员对于什么是安全和安全威胁、怎样获得和保障安全的共同知识,并强调当下我们正面临着全球安全文化的危机和倒退。自特朗普上任之后,美国政府就一直以封闭安全消解开放安全、以建构敌人瓦解共同安全、以冲突叙事裂解合作安全,“美国主义“似乎超越了”全球主义“,冲突文化好像战胜了安全文化。然而,秦亚青教授对前路依旧抱有信心,他指出当下的裂解可能预示着更加开放的全球性安全实践和更加合作的安全文化的形成。因此,越是在这种复杂情况下,我们越是要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努力推动以共同安全、合作安全为核心的新安全观,加强塑造东北亚安全利益共同体的政治意愿。


刘雪莲教授则回归传统,将国家安全与国家韧性的关系娓娓道来。她从为什么要将韧性研究引入国家安全研究中、如何理解和认识国家韧性、如何以国家韧性维护国家安全、如何构建中国在东北亚的韧性空间这四个问题入手,指出当下学术界在安全问题的研究上出现了偏颇:一是由于安全的泛化,以及人们长期以来对非传统安全的热衷,在某种程度上忽视或弱化了传统安全问题的研究。二是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方面的研究还不深入,很多研究同质化,只是帽子,没有形成安全的体系性研究。对此,她提出要从实力基础、组织保障、技术支持、社会协调四个方面入手,构建中国在东北亚的韧性空间。在“以协调保安全”,“以发展促安全”、“以责任护安全”、“以包容助安全”的同时,更应坚持“底线思维”,涉及国家主权的问题,决不让步


下午的同步论坛聚焦东北亚的政治外交、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三大主题。在东北亚大国关系与地区安全议题中,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学者郭锐就拜登上台后美国的政策变化及走向谈了一些认识,指出未来中美基于第一岛链的战略争夺加剧,中国守住战略底线并给美国划定清晰的战略红线是非常迫切的。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者姜鹏从两极结构出发,从陆权国和海权国竞争的角度对中美之间的竞争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学者张东宁对后霸权时代东北亚地区战略合作机遇的构建路径及战略启示进行讲述。辽宁大学国际经济政治学院学者李家成从双边关系入手,对疫情下的朝鲜国内政治与经济进行了梳理,并对拜登上台后美国对朝核问题的解决路径进行了预测。浙江大学韩国研究所学者千勇结合多方因素,判断在后疫情时代的当下,中韩处于关系恢复期,并指出这一过程的最大变数将是美国对于韩国的政治影响力。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学者苗吉分析了新冠疫情对于东亚地区大国关系的影响,并对后疫情时代的中日关系走向和东亚合作前景进行了展望。中国政法大学政管学院学者王卓宇采用战略三角关系的框架分析了美日韩三国关系的演变,指出三方政治期望上的差异将对三边关系进行拉扯,进而影响整个地区的安全态势。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与自贸区建设议题中,东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学者姜文学认为“逆全球化“的表述已不合时宜毋宁说是一种”全球化的分裂”,效益与公平安全的衡量下中日关系需要“搁置的技巧”寻找平衡山东大学亚太研究所学者李淑俊基于国际关系的现实主义视角,对中美贸易战以来韩国政府对两国关系的调整与新贸易政策进行解读。东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学者蓝天基于GVC的研究视角对今后的中日韩FTA服务贸易策略作出了展望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学者李冬新着眼于RCEP这一热点问题,分析了RCEP的签订对区域经济合作带来的影响辽宁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朝鲜韩国研究中心学者戴利研则援引“主权财富基金“这一概念,对东北亚地区主要大国的主权财富基金合作进行了可能性分析与展望延边大学学者王晓波通过美朝关系“变”与“不变”的两个维度分析拜登上任后的美朝关系走向。另一位来自延边大学的学者赵立新围绕朝鲜拥核问题进行探讨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学者张慧智基于美国大选后拜登政府上台这一背景,通过财政、税收、产业、贸易等方面对美国未来的经济政策作出了深入的分析。山东大学经济学院胡浩然副研究员从制度型经济开放的角度入手,分析了RCEP签订后东北亚经济发展存在的潜在机遇。



在东北亚人文社会交流与互信构建的议题中,济南市委党校学者胡爱敏认为中韩之间通过动漫产业的互动有助于双方实现正向的文化交流。《东北亚论坛》编辑部许佳认为新冠疫情后的亚太地区秩序将会进入加速调整阶段,中日韩作为地区性大国应当在RCEP落地之际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尽量采取务实措施减少因安全问题带来的消极影响。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者刘铭赜通过对东北亚区域互信机制构建的影响因素、必要性与现实路径的详细阐述,展望了未来东北亚区域互信机制构建的可能。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者朴龙国对拜登上台后的朝美关系走向进行大胆预测,认为拜登时期的朝美谈判将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同时美国对朝鲜将作出让步,把半岛无核化作为长期目标。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者朴东勋以朝鲜对内外政策调整为主题,对内关注重压下的朝鲜经济,对外关注朝鲜与美韩关系,并以朝鲜劳动党的中央会议为切入点分析朝鲜的政策走向。国际关系学院学者丑则静对后疫情时代中美在东亚地区影响力的重构与提升进行学理解读。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学者张壹铭对美国驻德和驻日军事基地进行比较,并分析了多边机制、权力分布和自身意愿对两者矛盾差异的影响。

大会闭幕式由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姚璐教授主持,辽宁大学国际经济政治学院李家成副教授、东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蓝天副教授、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崔明旭讲师分别对三个同步论坛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汇报,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刘雪莲教授对大会进行总结并对各方来宾表示感谢。最后,中国亚太学会东北亚研究会会长杨鲁慧教授对接下来研究会的工作做了展望并宣布大会圆满结束。



山东大学亚太研究所两名研究员分别在东北亚大国关系与地区安全分论坛和东北亚人文社会交流与互信构建分论坛中列席发言。钟诚副教授以传统儒学和现代文学为例,探讨了实现东北亚文化共同体构建的可能性、必要性及现实挑战。赵玙佳博士从后安倍时代日本积极主动的地区外交政策和明显的右倾化特点入手,指出后安倍时代日本的外交政策将具备更多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中国亚太学会东北亚研究会2020年年会暨“后疫情时代东北亚区域合作的现状及前景”学术研讨会聚焦于东北亚区域,把东北亚研究置于大时代、大理论背景下,通过政治、经济、文化三个主题全面探讨了东北亚的局势变化。参会学者的选题具有前沿性和思想开阔性,研究视角多面,讨论各具特色又相互关联,传递了支撑学术研究的规范意识、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在详尽而又多元的思想碰撞中,本次研讨会为东北亚区地区稳定注入了理论活力,为后疫情时代的东北亚区域合作提供了智力支持,也使东北亚学术共同体的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中国亚太学会东北亚研究会成立于2017年,是由从事东北亚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研究工作的研究人员、教学人员和实际工作者组成的多学科学术团体。研究会成立三年来一直坚持制度立会、学术兴会,以打造国内东北亚研究学术共同体为目标,以构建东北亚学学科建设为己任,组织和举办了三届年会和多场专题学术研讨会,并积极推动年会机制的形成,已经在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


责任编辑:赵玙佳

关闭窗口

山东大学亚太研究所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山大南路27号邵逸夫科学馆; 山东省青岛市滨海路72号华岗苑